春风和煦,菜花芳菲。3月6日,六盘水市青林乡易地移民搬迁大土安置点上的“扶贫车间”内,张石亮正在打扫卫生,他说:“在过10天左右,这里的70台服装加工机器即将投入使用,届时就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张石亮是青林乡海发村幺岩二组的村民,家有几亩土地,长久以来靠着种玉米、洋芋和打零工谋生,吃了上顿愁下顿,一年到头没有余钱,全家5口人挤在40平方米的瓦房里。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家原来的瓦房被认定为危房。2018年,张石亮一家搬到易地移民搬迁大土安置点,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同时拥有一间20平方米的门面和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清洁圈舍。这个建设住房面积13800平方米,其它配套用房962.42平方米的安置小区,成了青林乡及周边乡镇的111户、55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新家园。房子有了保障,搬迁的群众却依然放不下心:离开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收入来源靠什么?怎样维持生活?如何脱贫致富?在一次群众会上,不少人提出,这路能不能修宽点,青林乡二寨村村民杨光学在浙江开了一个服装加工厂,工人基本上都是我们本地人,镇上能不能扶持他引进服装加工厂?今年年初,大土安置点上上建起了服装加工厂。“百姓之事无小事,我们投入近50万元,建成了900余平方米的加工厂,免费为‘扶贫车间’提供场地,并保障水、电、路‘三通’。”青林乡党委书记李伟介绍,通过实地考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杨光学、杨新高兄弟两将工厂从浙江“搬”回大土安置点。为鼓励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青林乡还申请了相关资金,在近期将开展一次大规模就业技能培训,预计4月底全面投入生产。就这样,“扶贫车间”命名为六盘水盟营服装厂,并规范纳入扶贫项目库,将吸纳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他们的月收入从2000元—7000元不等。“这些天,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同时,目前办公楼、生产车间、宿舍已基本建成,完成服装加工机器的安装调试,首批先做300套校服送给二寨小学。”杨光学说,这样一方面贡献点力量,一方面对对贫困户进行培训。待到一定程度后,工人可以在车间里干活,也可以在家里干活,每月都能有稳定的收入。70台机器,全部投入生产,月产值数十万元。杨新高告诉记者:“工厂虽不在浙江,但那边的资源还在,我们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线上与浙江的客户保持联系,维护好老客户关系;线下开拓六盘水及周边市场,相信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这个扶贫产业会做大、做强。”杨光学说,“起初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10多年来,从一个打工者到一个小老板都走过来了,现就算前几年不赚钱,只要能带动家乡人致富都值,把技术教授给他们,他们能在‘家门口’干最好,不干就出去发展……”行走在大土安置点内,一栋栋小高层楼房拔地而起,水泥路宽敞又整洁,路灯和排水等基础设施完备。公路绕着小区转了一圈,连接到土法街上。“以前安置点上就一条独路,只够一辆车通行,这条加宽的路近期才修通,听说修路的这笔钱来自不易,政府真是用心良苦啊!”村民王贵才说,这里形成“循环路”后,政府又将赶集天“移到”安置点,一到星期六就有数千人聚集在这里。在当地老百姓要求下,大土安置点更名为“新街”,寓意着新生活开启。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努力,王贵才一家逐步摆脱贫困。如今,他的孩子在离小区不到一公里的学校上学,新房里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具慢慢配齐。王贵才同样有一个门面,新的一年里他也有自己的打算,“现疫情期间,都没人来赶集,我利用这‘空闲’时间装修门面,今年也把门面开起来,同时在已建成的清洁圈舍里喂养两头猪,年底宰杀,改善一下来年的生活!”如今,对大土安置点的村民来说,既能“安身”也“安心”。事实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青林乡坚持搬迁摸底、培训、就业三同步,根据安置点实际,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根据劳动力就业需求和就业意向,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就业培训,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技能、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多种形式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让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安居乐业,发展致富。一系列举措,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稳定难、发展难、服务难、治理难的问题,“以后在这里干活,不用外出奔波,省了车费、房租,一日三餐在自家,想吃什么做什么,还能照顾家人。”一村民也是这里的集中安置户,以前在外面务工。受疫情影响,原来好几个计划外出务工的,和他一样也安心“在家里”就了业。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瑶 谢勇勇
编辑 魏容
编审 陈诗宗作者最新文章「把时间抢回来 把损失补回来」凯里市强化春季农资市场安全生产整治省州水果专班到荔波县督导百香果产业发展上海迪士尼分步恢复运营:迪士尼小镇开放,乐园继续关闭相关文章携手下好“一盘棋”——京津冀战“疫”进行时胡润发布《全球少壮派白手起家富豪榜》,黄峥张一鸣位列第二、三位腾讯理财通发生工商变更 注册资本增幅达200%东阳市表彰一批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