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有哪些?
农业在任何国家都是基础行业,因为农业及粮食的特殊性,不能纯市场化运作,必须通过国家层面来调控,农业补贴自然就成为最直接、也最常用的一项调节手段。
中国的农业补贴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最早是国有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随后逐步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以及贷款贴息补贴等。
1980到1992年间,农业补贴很少。当时主要以农业生产资料补贴为主,同时对城镇居民进行粮食补贴。
后来农产品产量上来以后,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这时农业主要面临的灾害一是天气灾害,二是周期性的粮价随市场变化而下跌,导致“谷贱伤农”。这个咱们说过,农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农产品不能全市场化,一旦全市场化,就会出现谷贱伤农。这时,国家实行了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以保护农民利益,以及对国有粮企保管和收购粮食给予贷款利息补贴。
后来到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了“两减免、三补贴”。
两减免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三补贴即推行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业机械收购补贴。
三项补贴实行了大概十几年,到2016年的时候,发生了变化。
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在很多地方,“三项补贴”演变成了农民的收入补贴,即使是不种粮或者不种地的人,也照样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却很难得到支持。所以,这个时候,三项补贴对调动种粮积极性,以及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了。
而且当时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进行农业现代化改革。而现代农业的核心就是规模农业,机械农业,所以推行“适度规模农业”提上了日程。
相应的,2016年,把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简单而言,就是谁种地谁种粮,国家才会给谁补贴。
关于未来调整方向。
“十三五”即将收官,马上开启“十四五”征程。而“十四五”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快速提升期。伴随着新时期新要求,农业补贴相应地会迎来新一轮调整。主要调整方向有这么几个:
1、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以前的补贴对流通环节比较重视,虽然后来也开始向生产领域转变,但总体上还在转型过程中。昨天文章里讲到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其中就经历过补贴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过程。也就是直接补贴给实际生产者,这才能更精准的提高生产者积极性和收入。
2、从“普惠制”转向“差别制”
我们的补贴一直是普惠制,即全面补贴,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进行快速提升期。这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把财政资金重点用在传统农区、粮食主产区和关键农产品领域等地方,以增强具有优势特色的农产品的产能,把优势价值做出来。
3、向绿色和高质量倾斜
发展绿色农业,其中有两个词很关键,一个是绿色,另一个是高质量。
绿色指的是生态环保和资源合理利用。也就是说,未来农业发展不再是粗旷式,而是节约环保式,所以,未来对符合环保标准及规范的绿色农业会实行相应补贴。
高质量则是指高标准的农产品和高效益的经营体系。
我们的农产品现在普遍同质化严重,在质量和品质上还很弱,所以未来这个要做起来;另一个重要的就是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来提升效益,即农业经营模式。传统农业模式还停留在种、卖阶段,但未来农业要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起来,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融合,只有把产业链串联起来,向高附加价值领域开拓,整个产业的利润效益才能提升上来。那么,相应的补贴也会往这个方向倾斜。
那是不是以后我们的农业也像发达国家一样,全靠补贴就可以了呢?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参考,但不可能照搬,所以,指望靠补贴过日子肯定是不可能。未来补贴的发展和产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我们人口基数大,农业又相对发展落后,所以这个转变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在农业发展和改变的进程中,还有一样东西大家都非常关注,那就是土地。土地可以说是农业的根本,而且回顾历史,很多重大改革都是先从土地改革开始的。那么我们的土地是怎么发展的?未来土地又将有哪些改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