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不景气、投资审慎的当下,在线教育仍然成为PE和VC们重点关注对象,这是有充分理由的:市场规模巨大,互联网是教育传播、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互联网也给教育、教育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种可能。
留学 (微博) 服务作为教育的边际行业,也在这轮投资热潮中,被互联网投机者和业内人士一起装扮起来,待价而沽,各种融资炒作甚嚣尘上。
相比K12、语培、职业和学历几块在线教育的大蛋糕,留学行业体量轻小却受青睐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第一,毛利润高,大部分公司在20%~40%之间。
第二,容易在互联网上获取用户。从各家留学中介通过各种方式建造网站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某留学机构为了获取用户信息,甚至虚构报名及录取通道。
第三,衍生产品较多,如出国考试培训、游学、机票、素质拓展等等,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容易形成多次销售。
第四,很多投资和物联网人士本身就是海归,这种关注带有某种自我身份的认同。
但是相比投资者,业内大佬们对互联网留学淡定的多:无非就是给线下带流量的噱头而已。就连拿到一笔钱的启德,也没有听到什么响动,甚至对资本介入的发布都表现出谨慎的态度。
笔者认为,其实留学和教育的核心本不属于一种业态,放到互联网是否可以相互借鉴也要从留学的本质说起。到低留学卖的是什么?我们模拟了一个场景。
某豪华写字楼,客户上门约见业内知名人士(也可能是包装出来的)
客户:老师,能不能您先给我一个方案在签约?
客户:老师,我能不能看下您之前做的成功案例?
客户:老师,全包太贵了,是否可以我们提供一部分材料?
客户:老师,我心里没底,您确定这个方案没问题吧?
老师:放心,我会帮你实现。
客户家中
“包给他们还这么不省心,天天得盯着”
“不是全包吗?怎么还整天要钱”
服务完成后
“鬼知道,他们有没有拿回扣”
“算了,事情总算办的马马虎虎,别去计较了。”
“不就这么回事吗?凭什么收这么多钱,还不如自己来!”
“别吹了,下回你舅家孩子的事儿,你来办。”
“那还是算了,担不起这个责任!”
场景结束,大家一定觉得,我在描述一家人在办留学过程中的对话,但实际上这是我在装修房子时遇到的真实情况。说到这里,大家似乎又都恍然大悟,似曾相识。传统的留学服务并没有听起来的这么洋气,从业人员也是五花八门,低劣的手段比比皆是。
为什么拿装修和留学做比较?主要是因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两者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留学决定着你的人生走向、装修是让你倾其所有后,有一个舒适的依靠。关键还在于他们卖的是相同的东西:经验和管理。
但是更深入的分析这两者的特点,就会发现服务过程都是由不同的环节和团队完成的。在网上可以找到有很多工作室、公司,甚至个人在提供单项服务。
装修,你可以单独找设计师,单独找泥工、水电、管道、油漆。你也可以在网上买到所有的材料、电器。甚至,你还可以找到监理公司。留学也一样,你可以单独找人帮你选校、翻译、改文书、做签证。所有这些单项服务相加,你会发现比全套的服务要便宜的多。
相比而言,还是装修公司的报价更加透明一些。他们报价的时候,会在工时费和材料费用的基础上,加上不菲的管理费,当然公司越大比例越高。留学行业雷同,高出单项服务综合的那部分,就是管理费,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除此之外,这两个行业都存在不同类型的返佣,一个从材料商里拿,一个是从海外院校那里拿。大致比例也差不多。两个行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也惊人类似,前期规划、签约、具体方案、实施、结案、后续服务。
既然这两个行业这么接近,装修行业的体量又超出留学行业这么多,为什么不做电子商务平台呢?为什么不搞网上支付呢?
和装修公司老总闲谈时,我尝试把网络留学的一些模式介绍给他。他反问我,你会看几个案例、看几套报价方案、看看设计师就上网拍下吗,充其量招揽一些上门客户而已?
其实,现在无论大型还是小型的留学机构,都会有一个网站,上面也会点缀一些所谓测评、院校数据库,但是他们仅仅是把网络当成了线下服务的包装,仅仅是多了一个收集用户数据的入口而已。然而,再好的包装也只是包装,真正的在线留学产品应该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以大数据和更贴近用户体验的应用推动产品的良性循环、开放分享平台,降低管理成本,倡导更平价的留学模式。
只有把留学服务的本质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获得行业生存的机会,也才有机会做真正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