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毕业于上海某知名高中理科班的杨云(化名)开始了自己周折的留学之路:先是考取美国一所排名前50的大学,但只读了一年就因不适应而退学。随后,她又被送到澳洲攻读商科,可这次也仅是待了一年多就再次回国。如今7年过去了,已经在沪上一所高校读大二的她并未死心,而是又一次准备踏上赴美留学之路。
对于杨云这种"有些极端"的案例,专家提醒,青少年学生身心不够成熟,一下子被置于完全陌生和自由的环境中,很容易不适应,带来的损失可能一生都无法弥补。
第一次留学 憧憬的留学生活并不如意
2007年,正读高三的杨云总体成绩可圈可点,物理成绩尤其优秀,唯一对数学不是很感兴趣。临近毕业时,杨云突然有了出国读本科的念头,“既有逃避高考的心理,也觉得在国外能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于是,毕业后她花了一年时间提升英语,考托福、SAT等,随后申请了四所不错的美国高校,居然都被录取了,甚至还拿到了其中一所的奖学金。杨云选择了其中一所排名最靠前的高校,“它是美国排名前50的高校,以理科见长”。而在专业的选择上,她听从了亲戚的建议选择了工程专业,“亲戚认为这个专业就业前景不错,而且到时也可以帮我介绍工作”。
2008年,杨云来到美国,开始了憧憬中的留学生涯,但现实并不如意。到了学校她才发现,由于事先没做足功课,没能在开学前就上网把课选好,导致一些热门或较容易的课程早已爆满,自己只能硬着头皮选那些对大一新生来说颇有难度的课程。身在异国,孤立无援。杨云又自幼内向胆小,一直是依靠妈妈做决定、打理生活。在美国的学校里,她上课找不到教室也不敢向旁人问路,只能一间间去找;在社交上,她是“慢热型”,没有可以交流求助的对象;数学课虽然开始内容浅,但进度很快,老师两三周就把杨云在高中学过的内容都讲完了,接下去的内容是全新的,这让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杨云压力更大了;此外,虽然杨云英语不错,但大量的专业术语让杨云听得云里雾里。
除了学习上的不适应,杨云在社交上也颇不如意:有一次,她受邀参加隔壁寝室的派对,因为没有听懂同学的提问,答错了话,引来哄堂大笑,这让她觉得前所未有的尴尬。渐渐地,让杨云不敢去上课,甚至不想走出宿舍。“那时整个人特别自我封闭,甚至去看过心理医生”。无奈之下,她暑假回国时向父母坦陈心迹。父母很理解女儿的心情,他们提议杨云休学一学期,或是换一所普通学校。
第二次留学 赴澳改读商科仍不适应
于是,在美国呆了一年的杨云回到上海,读了大半年的高复班。正逢那年课程改革,语文、数学等内容和她之前学的都不一样,因此高考只考上一所二本院校。
此时,家人获悉一家中澳合作办学的机构,宣称在国内读两年,去澳洲读两年,可以拿两国的文凭。于是,杨云在这所学校读了2年,虽然课程含金量不高,外教水平也一般,但总算在2年后顺利赴澳洲就读商科。这次选专业,妈妈充分尊重了杨云的意愿,“商科比工程学科容易,也适合女生”。
杨云以为这次终于能圆本科留学梦了,但没想到又起波折。
“到了澳洲才知道,之前2年在国内学的都是比较简单的选修课,在澳洲的2年要集中学完相当于3年学时的必修课,难度很高。虽然商科比工程专业容易点,但阅读量很大,学习压力也不小。”杨云总是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再次陷入苦恼。“以前在国内,妈妈也不会总是盯着我读书,我学习挺自觉的,可一出国就没方向了。”
杨云选择的是在校外合租,但室友比她年长许多,平时各管各,杨云仿佛回到了留学美国时的状态,大多数时间宅在寝室,甚至连咫尺之遥的超市也能不去就不去。
一年后,杨云自感不适应澳洲的留学生活,便又回到了上海。这已是她高中毕业的第7年,高中时最要好的同学这一年已是研究生毕业。
再生留学意 本科毕业后欲移民赴美深造
目前,杨云在上海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就读商科专业的大二年级。
从澳洲回来时,她一度心灰意冷想先找份工作,可没有本科文凭,几乎找不到好工作,于是选择了一家较正规的学校先读起来。渐渐的,妈妈和杨云都感觉,如今的杨云经过几年的磨砺已经逐渐独立成熟起来。于是,最近,杨云的妈妈找到出国中介外联出国顾问集团,希望为女儿办理移民,同时希望能够以绿卡的身份方便女儿申请美国学校完成本科学业。外联出国顾问集团的美国教育顾问陈颖介绍,“按杨云的情况,我建议她还是按照现在就读学校的中外合作方式完成本科的学习”。
杨云最后决定听从建议,继续完成现在就读学校的合作课程,即通过3年在国内学习+1年在美国学习的方案来获得本科文凭,之后以绿卡的身份在美国工作,或者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继续深造。
[对话]
“是我性格原因,蹉跎7年如今感觉已脱节”
谈起自己这跌宕起伏的七年,杨云一直很平静。在采访中,记者感觉她坦诚而率真,很明白自己的弱点。她并不抱怨环境,一再解释“这是我自己的原因”;但谈到她的母亲的时候,她却充满了内疚。
晨报:你觉得这7年坎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云:应该还是我的性格原因,我比较内向胆小。
晨报:这和你的家庭环境有关吗?
杨云:我是个比较安于现状的人,有什么能力就做什么事;但我妈妈觉得人一定要挑战自我,迎难而上。她以前是个很强势的人,从小到大都是她帮我做决定,我只要安心读书就好。她希望我出国留学,希望我读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希望我留在国外发展,但我觉得不能把这些年的坎坷归咎于她,她的想法很普遍,我觉得还是因为我不太有主见,又比较依赖别人,其实不适合留学生活。
晨报:在这7年里,妈妈有改变吗?
杨云:有,当我从澳洲回国后,她非常自责。以前很强势,我选学校、选专业都是她主导,但现在平和了很多,会和我一起探讨、共同作出决定,我最感动的是她对我说,只要你过得开心就行,你做什么妈妈都支持。
晨报:你有过希望从事的职业吗?
杨云:小时候我想当科学家,初中还想过当个作家,那时候自己也喜欢写点东西。其实商科也不是我的爱好,但我觉得可以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现在我真没想好以后要做什么,已经有点脱节了,蹉跎了7年,有时候真的很迷茫。今后可以干什么,也许会开个小店吧。
晨报:你总说自己内向胆小,有让你觉得自己不一样的时候吗?
杨云:有,我喜欢旅游,最近刚旅游回来。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平时总觉得自己缺少和别人沟通交流,生活阅历少,一有事就惊慌失措,但旅游时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却很放松,开朗很多,心情很好,和平时完全不一样。
[专家提醒]
真无法适应留学,孩子回国不丢面子
外联出国美国教育顾问陈颖表示,在她接触过的许多留学生中,确实有不少人在国外会遇到心理、生活习惯、学习上的各种不适应,杨云的经历有些极端,但有代表性。在她看来,要能够迅速适应留学生活,除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外,还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第一,目的明确,希望得到更适合自己的教育,而非出于逃避心态;有些父母一厢情愿把孩子送出国,但孩子充满抵触情绪,容易加剧不适应;
第二,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和语言基础,大多数国外高校都是“宽进严出”,如果语言能力或专业学科成绩较差,都可能成为留学的障碍。第三,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在国内就没有建立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过度依赖父母、自我约束力差,一旦没有老师、家长监管,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第四,良好的心理素质,环境的变化会带来学习、生活上的各种磨合,如果抱以内向逃避的态度,不愿意和人交流,会加剧不适应。
她提醒说,家长不要盲目地“逼”着孩子到国外去,因为青少年学生身心不够成熟,一下子被置于完全陌生和自由的环境中,很容易不适应,带来的损失可能一生都无法弥补。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高中生出国留学过程中的不适应其实是种正常现象,“不少孩子孤身一人远赴重洋,都会产生不适应,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他表示,遇到这种状况,最忌讳的就是碍于面子不告诉父母或师长,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实国外很多高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学校也会提供课程、生活方面的辅导,如果能学会随时调整自己、多与别人沟通交流、寻求帮助,就能缩短磨合期。”
一旦实在无法适应,回国也是理性的选择。“很多人认为回来很丢面子,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熊丙奇表示,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及时调整方向,这也是理性规划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