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大学屡禁不绝,根源在于‘文凭情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社会对一纸大学文凭的极端重视,为野鸡大学得以存活提供了肥沃土壤。“文凭情结”之下,“真的假文凭”与“假的真文凭”并存。虚假大学出售的假文凭属于前者,他们往往利用高考低分考生及家长的侥幸心理,故弄玄虚,声称有“计划外”招生名额,致使学生上当受骗。
除此之外,“明知故犯”,有些家长或学生明知这些“大学”和文凭证书是假的,但因为报考、升职、考核、入户等利益驱使,使得他们“花钱买假”,沦为虚假大学造假利益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很多侥幸受益者,不仅不举报不投案,反而口耳相传,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虚假大学在中国社会很多个角落里的泛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考生及家长在报考学校时应多留心眼,用人单位需重视学历认定工作,使假文凭无生存之地。教育、工信、公安等部门应加强联合行动,打击虚假大学。
分析认为,要铲除虚假大学在中国社会的土壤,改革国内学位授予制度很有必要。在他看来,应实行大学自主办学、自授学位(文凭),学位(文凭)由社会专业机构认证的制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从而促使“受教育者关注教育质量、品质,而不是混一张文凭”。报考提示1.考生及家长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填报志愿及录取信息,切勿轻信网上搜索结果。
如何鉴别
1.最终目的是将假学历文凭证书卖给低分低学历人群;
2.均不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
3.均不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相关民办学校名单中;
4.虚拟校名仿冒正规普通高等院校或其他正规学校;
5.自建学校网站不在工信部备案或盗用其他实体单位的备案信息;
6.其网站的IP地址(空间/服务器)均挂靠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或国家;
7.抄袭或盗用正规学校的简介、校园新闻或图片等内容;
8.自建学校网站均有在线学历查询入口,首页或模仿或雷同;
9.域名注册IP挂靠批量复制等建站成本低,改名换址极易死灰复燃;
10.受害者或茫然不知或利益驱使,不举报不报案间接助长虚假大学泛滥。